抗震救災、援建災區的過程,也是新時期山東精神凸顯、淬煉和升華的過程。
在北川的那些令人難忘的日日夜夜,3萬余山東援建大軍,將開放包容、忠誠守信、務實拼搏、敢為人先的新時期山東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。
背著藥罐子的援川人
時至今日,在桂溪鄉,總有鄉親吃飯時不忘在飯桌上多擺一副碗筷,斟上一杯酒,祭奠一位山東人。
2009年7月13日,一顆牽掛著千里之外建設工地的心臟,永遠停止了跳動。原省援川前線指揮部新縣城建設組組長崔學選,患結腸癌醫治無效去世,年僅54歲。
“他的病是在北川累出來的。”與崔學選并肩戰斗在北川一線的每位同志都這么說。地震發生后,崔學選被任命為濰坊市抗震救災前線指揮部總指揮,率隊奔赴災區。為盡快在桂溪鄉的18個援建點建好板房,崔學選不顧山高路險、余震頻發,足跡踏遍桂溪每一座大山、每一個村莊。短短幾個月,他帶領一干人馬建好了3369套板房。與此同時,他的身體也漸漸被病魔侵蝕。即使在病床上,他仍在牽掛著新縣城的建設和北川的孩子們。 崔學選留下的話是:“大災大難面前,任何一個有責任感的中國人都不會漠視,何況我還是一名共產黨員!只要組織上需要我,我會毫不猶豫留下來!”
在北川,崔學選的名字讓每一個人肅然起敬。他的精神,已經成為一個符號,詮釋著山東人的敬業、 拼搏和奉獻。
38 歲的援川醫生王國友在為一名兒童檢查時突發腦溢血暈倒在地,脫離生命危險后回到崗位繼續工作;援建干部孫占博不適應南方潮濕的天氣,得了難以治愈的“胃痞”病,他拒絕了所有人的勸說堅持留在災區,每天自己用電藥鍋抽空煎藥吃藥,600多服中藥讓他成了“背著藥罐子的援川人”;援建干部張建強,兒子被查出重病,下了病危通知書,僅到醫院照顧了幾天,又義無反顧地趕回一線;還有一位援建人員的老父親已80 多歲,在老家生病住院沒有告訴他,當他回家探親時,老父親從醫院搬回家,說“我沒有住院”,兒子回北川后,老人又搬回了病房……
據統計,僅在新縣城建設期間,就有3萬余山東援建大軍日夜奮戰在工地,一半以上人員半年沒有回過家,1/4的人員在家人生病、去世時沒能回去照顧、料理,1/4的人員剛剛結婚、或剛剛當了爸爸卻不能陪伴在妻子身邊。
省援川前線指揮部總指揮徐振溪說,災區山高谷深、坡陡路險、余震不斷,山體滑坡、道路塌方、泥石流頻發,只要在工作,這些危險隨時都可能遇上,但同志們都爭著下鄉,更沒有因為危險和艱苦的環境影響援建進度。從援建開始到結束,我省援建人員始終全部住在帳篷和板房里,這在全國19個援建省市中是唯一的。“這種‘板房精神’激勵著我們戰勝自己。戰勝了自己,也就沒有了困難。”
一條大道四次更名
“山東人了不起,有胸懷。”綿陽市委書記吳靖平這樣感慨。
這番話源于我省的一個決定:不論是山東援建的鄉鎮、新縣城,還是產業園,項目建成后都不以體現山東元素的字眼命名,一律不留山東痕跡?,F在的北川,除了北川人寫的“感恩山東”等標語,幾乎看不到任何與山東有關的符號。
永昌大道是新縣城主要的交通干道,這條路最初的名字叫“山東大道”,后又經歷了“齊魯大道”“齊川大道”“齊心大道”,最終定名為“永昌大道”。“為了‘去山東化’,一條大道四次更名,幫助別人而不圖感恩,山東的大氣讓人感動。”北川新縣城工程建設指揮部干部劉中華說。
“如果要感恩,不是感哪個省、哪個人的恩,而是要感謝黨的堅強領導,感謝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,感謝全國人民的無疆大愛。”省援川前線指揮部新縣城建設組組長欒厚杰說,“把北川建設好,是山東義不容辭的責任。我們不能在援建項目上刻上山東印記,我們要做的是幫助災區人民盡快過上幸福生活。”
劉中華告訴記者,新縣城一座安居房的屋檐施工中因客觀原因出現了一點瑕疵,山東援建隊伍的領導發現后要求“馬上改”。“那點小毛病即使不改也沒什么影響,而且塔吊已經拆掉,
但山東的同志為了大局不講任何條件。”臨沂援建隊伍在通口鎮進行道路施工,由于晚上光線不足,拌水泥時夾雜了微量木屑,一般情況下把上層去掉5厘米就可以了,但指揮長程守田卻要求將此段道路扒掉重修。
青島援建的永昌河南岸的茶樓、亭閣等公共服務設施外墻上,一片片漂亮的羌寨石分外惹眼。青島援建指揮部的劉玉濤介紹,羌寨石的大小、顏色都有差別,每次都是先試貼,有時要貼上七八種供當地人選擇,哪種大家最滿意就用哪種。“這樣做,顯而易見的是成本增加,但只要北川人民滿意,我們就滿意。”